
12月17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業技術教育分會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暨2022學術年會,以線上視頻會議形式舉行。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林宇、職業技術教育分會理事長周建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在線職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王冰等領導出席會議并講話。學校黨委書記李桂貞應邀線上參會,并作了題為“基于大數據的分類精準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的交流報告。
交流報告中,李桂貞簡要介紹了學校辦學歷史、辦學理念、教育理念、發展現狀和取得的榮譽,并重點從三個方面分享了學校基于大數據的分類精準育人模式創新與實踐的思路與做法。
一是實施背景。隨著高職院校生源日趨多元,產業轉型升級加速,職業崗位能力需求多變,學生成長的個性化需求日益復雜多元,學校在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發展潛質等方面做的還不夠好,學生的個性化成長需要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較為單一,同一專業,同一培養目標、同一人才標準、同一課程體系,學生所學知識大致相同,專業技能基本一致,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對接不緊密,人才培養沒有和行業企業崗位需求進行及時、精準、有效的對接,人才供需缺乏互聯互通的橋梁,從而造成人職不匹配。2015年以來,學校依托“三項工程”,將基于大數據的人職匹配問題、大數據下的高職學生分類培養等問題,作為重點課題立項研究,提出了基于大數據的“人職匹配、人盡其才”人才分類培養理念,逐步形成了“基于大數據的高職學生分類精準培養新模式”。
二是實施路徑。對接需求,分類導學。學校基于人職匹配理論,是依托學校智慧校園數據平臺和天基智慧化精準就業平臺,創建“職業性向測評系統”,實施“一生一規劃”;開發“成長畫像學習導航系統”,實施“一生一計劃”;定制“智慧化精準就業系統”,實施“一生多崗雙向精準推送”;依托“一平臺三系統”,實施“專業+X”分類導航。分類分階,精準培養。改革教育教學組織機構,建立現代管理研究中心和營銷服務研究中心、創新研究中心、創業研究中心;重構教育教學資源,建成河南機械裝備制造技術職教集團等6大集團、38個技術研發機構、14個大師工作室,以及創客空間和大數據雙創基地和40多個創客工坊;重塑“專業+X”課程體系,建成了1600多門線上線下“專業+X”分類進階模塊課程,“專業+X”課程可以置換相同學分的拓展課程;重組“雙師+”師資隊伍,組建了500多人的分類培養“雙師+”師資庫;開展“五階五育”精準培養,配套“專業+管理/營銷/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一輪兩翼”,跟蹤診改。依托學校人職匹配大數據分析平臺及專業課程、云課堂等信息化平臺,實施“六層聯動”全方位診改,將學生的培養過程與結果互聯互動,構建形成了以“人職匹配”為“驅動輪”,科學分類和精準施教2個診改循環為“兩翼”的人才培養質量診改機制,對關鍵點進行跟蹤監測和實時反饋,形成評價診改報告,不斷優化大數據平臺、人才分類和培養模式,提升育人質量。
三是實施成效。育人效果“好”,成果實施以來,學校4萬余名學生受益,學生分類從主觀測評轉向數字化驅動,更加科學高效;人才培養逐漸趨向個性化、精準化,拓寬了多元化成長路徑。應用前景“廣”,學校育人模式先后得到各級領導肯定,現已經帶動了省內外30余所院校采納實施,200余所院校學習交流,產生了較好的示范引領作用。社會關注度“高”,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媒體先后對我校育人模式進行200余次報道,并獲得省內外職教專家高度認可;學生事跡被央視專題播出,新華社《半月談》《靠“人職匹配”這所學校實現精準培養》的報道,被學習強國等各大媒體轉發,點擊量超200萬人次。
本次會議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業技術教育分會主辦,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高等教育出版社承辦。職業技術教育分會常務理事、理事、會員及職業院校教師以線上形式收看,總觀看人數達25萬余人次。(供稿:王宜賓,審稿: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