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一鑿,以刀為筆,木板上出現或深或淺的線條,深而有力、淺而靈動,精雕細琢之下,一幅幅畫作躍然“木”上、栩栩如生……
版畫,這項傳承了千年的藝術,在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郝彥杰的手中,有了更多創作實踐和創新表達。10年來,他把中原非遺文化“刻繪”成畫,致敬匠心、禮贊傳承。
10年“深耕”
把非遺文化入“木”為畫
每年農歷正月十三,應河之濱,麥苗之上,成百上千的民間說唱藝人負鼓攜琴,說書會友,這就是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馬街書會。
每年這一天,郝彥杰總會驅車趕赴這里,采風問俗,記錄經典,尋找靈感,力求能通過版畫的二次演繹,真實再現書會盛況。
“我從2012年開始趕馬街書會,唱曲、打鼓、拉琴、說書……多種藝術形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些民間說唱藝人對傳統曲藝的堅守,也深深震撼著我。”郝彥杰坦言,也是從那一年開始,他有了把馬街書會“刻繪”成版畫的想法,以此來向民間藝人們致敬。
從2012年到2019年,他拍攝了數千張馬街書會的照片,反復琢磨人物形象,描畫人物表情,“最難的還是構思,藝人們很多,表演形式很豐富,怎么把你想表達的思想呈現出來,這個最難。”
經過反復推敲,2013年,郝彥杰的《應河亮書之一》版畫作品應運而生,該作品采用黑白木刻,在一群人中重點刻畫了十多個表演者的形象,把書會的熱鬧、藝人們傾情獻藝的表演姿態、觀看者如癡如醉的神態,刻畫的淋漓盡致。
版畫不僅是個“腦力活”還是個“體力活”,每一次創作,對郝彥杰這樣的“熟手”來說,也是一次大挑戰,“下刀的輕重、疏密都直接影響到版畫最終呈現的效果,馬街藝人系列,每一幅的創作過程都在一個學期左右。非常考驗耐心和細心。”
剛柔相濟中,盡顯刀木和非遺之美,十年間,郝彥杰圍繞“馬街藝人”主題,先后創作了《回望馬街》《馬街藝人》等10余幅系列版畫作品,也獲得多項社會好評,其中《應河亮書之一》入選《第十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覽》,《應河亮書之三》入選“中原畫風?河南省優秀美術作品展覽”,《馬街藝人之五》獲得河南省第十三屆美術作品展二等獎。
創新表達
打造版畫思政課堂
有別于油畫、水彩等直接描繪的繪畫,版畫是一門間接性的繪畫藝術,它以刀為筆,木為紙,凹凸之間勾勒幅幅作品。“木刻版畫一般分六個步驟:畫稿、版面處理、刻版、上墨、上紙、磨印,下刀刻畫的過程同時也是二次藝術創作的過程,這點令人癡迷。”但在郝彥杰的手中,版畫的創新表達不僅限于此。
2019年,郝彥杰應邀與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胡海涵、常麗麗兩位老師共同錄制網紅微課“傳承文化遺產,弘揚當代價值”,將紅色文化融入版畫中,讓學生在藝術的熏陶里尋找紅色印記。課程中展示了木刻版畫的制作流程,展現了版畫這種獨特藝術形式,另外講解了國內知名的版畫大家創作的紅色題材作品,如:《怒吼吧中國》《狼牙山五壯士》《征服黃河》《頑強的希望》《建設者》等,以此來展示中國百年奮斗歷程。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的同時,也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這堂生動有趣的思政課,讓學生們受益頗多,也成為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創新打造思政課堂的又一具體實踐。
2020年,“版畫里的思政課” 獲得第四屆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微作品“三等獎”,再次讓郝彥杰看到了這一傳統藝術形態展示出來的時代魅力。“學生們喜歡,我也開心,很期待未來在版畫課堂里,能創新融合更多的知識元素,給學生們更多觸動心靈的學習體驗。”
初心致遠
“用版畫藝術影響更多人”
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版畫與印刷體驗工作室(郝彥杰技能大師工作室),既是專業課程實訓教學場所,又是版畫藝術展示空間,濃厚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工作室建成于2017年底,是應學院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整體規劃而建設的,既是版畫創作技藝傳承與現代藝術設計素養培養的教學基地,也承擔文化育人與技藝傳承的功能。”
工作室的雙重功能,也映照著郝彥杰的版畫初心。記者了解到,郝彥杰從小喜歡美術,“上學期間,水彩、素描、木刻版畫都有涉及。上高中時,常常在畫展及報刊上看到版畫作品,那時表達鄉土題材的作品居多,一塊木板、幾把刻刀、質樸的黑白語言,就把黃土、溝壑、樹木、牛群等生活中的常見景象入木為畫,簡約恬淡、質樸濃郁,我也逐漸喜歡上了版畫。”郝彥杰表示,特別是黑白木刻,通過“刀劈斧鑿”的刻痕、巧妙構圖展示出來的歷史感和滄桑感,有其獨特的形式美感,也正是黑白木刻的魅力所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掃一掃 掌上河職 玩轉起來!
2022-12
2022-11
2022-10
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版權所有